手機不是敵人!水慧媽與孩子的智慧教養故事
- Dr. Lai
- 2 days ago
- 4 min read
Written By Dr. Lai Mei Kei Vivien
在香港一間小小的公寓裡,住著一位聰明又風趣的母親——水慧媽。她平日如海般寧靜,必要時卻能如颱風般果斷。她以愛心、笑聲與一套獨門的教養技巧,細心經營著家庭。
她的兒子馬速滑,今年十二歲,手指靈活得如同機場快線。他非常喜歡使用手機——打遊戲、看影片、聊天,甚至「假裝」在做功課。水慧媽笑稱他是她的小「數位忍者」。
某個悶熱黏膩的星期天晚上,水慧媽察覺到一些異狀。馬速滑已經連續四十七分鐘未曾眨眼,手指在螢幕上飛快滑動,彷彿正在參加「滑屏奧運」。
她在他面前揮舞著一個菠蘿包。毫無反應。呼喚他的名字。依然無動於衷。
水慧媽既未責罵,也未驚慌。她微笑著,啟動了她的秘密育兒武器——P.H.O.N.E. 教養法。
水慧媽的 P.H.O.N.E. 教養法
P – 停下來,仔細觀察
她靜靜地觀察馬速滑。他不只是玩遊戲——他在 TikTok、WhatsApp 和一款名為《喪屍珍珠奶茶大亨》的遊戲之間頻繁切換。功課頁面?純屬裝飾。
H – 以幽默破冰
水慧媽戴上太陽眼鏡,手持拖鞋當作麥克風走進房間。
「不好意思,先生!請問您是『螢幕時間控股』的執行長嗎?」
馬速滑笑得前仰後合,手機也掉在地上。緊張氣氛瞬間化解。
O – 提供替代選項
「我們來比賽跑到電梯口,輸的人請喝珍珠奶茶!」
馬速滑立刻跳起來,彷彿解鎖了新關卡。現實生活的樂趣,遠勝於螢幕世界。
N – 訂立合理界線
他們達成協議:功課完成後可使用手機九十分鐘;用餐時不得使用手機;刷牙時絕對禁止滑手機。
馬速滑試圖辯解:「刷牙好無聊!」
水慧媽僅僅抬起一邊眉毛,話題即告結束。
E – 賦予使用目的
水慧媽向馬速滑介紹了幾款有趣的人工智能應用程式——可以學習機器如何思考、與智慧型聊天機器人互動,甚至利用 AI 創作音樂。馬速滑開始用手機探索新知,而不再只是漫無目的地滑動。
結局
當晚,馬速滑問:「媽媽,我可以用手機學習怎麼製作珍珠奶茶嗎?」
水慧媽笑著回答:「可以,但你要做一杯給我——要加珍珠,不准加藉口!」
我們學到什麼?
手機並非敵人。只要運用幽默、訂立規則並給予愛與引導,水慧媽便能將螢幕時間轉化為學習時間——而馬速滑也成為自己故事中的英雄。
水慧媽的教養貼士
1. 停下來,仔細觀察
在回應之前,先深呼吸並觀察孩子的行為。孩子往往會反映我們的情緒——父母冷靜,孩子也更容易配合。
2. 以幽默破冰
幽默是溝通的橋樑。一個滑稽的拖鞋麥克風,可能比十句說教更有效。笑聲能打開心門。
3. 建立連結,而非控制
與其禁止,不如共同參與。透過一起活動與對話,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,而非被管理。
4. 共同制定科技規則
與孩子一起制定螢幕使用時間的規範。當他們參與其中,更容易遵守。
5. 將「觀看」轉化為「創作」
鼓勵孩子使用手機進行創意活動——人工智能、音樂創作、寫作或學習新技能。手機可以是通往創意的門,而非沉迷的陷阱。
6. 慶祝微小進步
無論是選擇閱讀一本書,或是完成功課後再使用手機,都值得讚賞。正向鼓勵有助於養成良好習慣。
7. 持續對話
科技日新月異,教養方式也需與時俱進。定期與孩子討論他們的數碼生活,有助於引導他們不迷失於網路世界。
給香港家長的溫馨警示:你真的在「教」孩子用手機嗎?
在香港,許多家長面對孩子沉迷手機時,常常陷入情緒化的反應模式:
- 大聲斥責:「你又玩手機!」
- 不斷抱怨:「整天只會滑螢幕,唔做功課!」
- 情緒失控:「你到底聽唔聽人講呀?」
- 憤怒奪走手機:「收機!唔准再玩!」
- 嘆氣、冷戰、甚至以沉默懲罰孩子
這些反應,你試過嗎?你覺得有效嗎?孩子因此更懂得節制嗎?還是他們變得更叛逆、更封閉,甚至偷偷使用手機?
如果這些方法無效,那麼,是時候換一種方式了。
與其用怒火澆熄螢幕,不如用智慧點亮親子關係。你可以試試水慧媽的 P.H.O.N.E. 教養法:
- 停下來,觀察孩子的行為與需求
- 用幽默打開對話的門
- 提供有趣的替代活動
- 訂立合理的使用規則
- 引導孩子將手機用於創作與學習
手機不是敵人,情緒才是。教養不是控制,而是引導。你想要的是孩子聽話,還是孩子懂得選擇?下一次當你看到孩子又在滑手機,不妨先問自己一句:「我想要的是改變,還是發洩?」如果是改變,那就讓水慧媽的方式成為你的新起點。
請牢記:有效的教養,是一場「不吼不罵」的育兒革命。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