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让生命自由成长
——蓝蓝爸爸关于在家上学的几点体会
一、为什么选择在家上学?
蓝蓝的爸爸和妈妈都是大学本科毕业,完整经历了中国的教育制度,在了解其优劣之后,选择在家上学。
一个最简单的常识:如果你在一个饭馆吃了不好的饭菜,拉肚子,感觉不满意,你是不会再带自己的孩子进去的。
中国的公立教育系统就是这个饭馆,从概率上讲,绝大部分父母都是普通人,过着普通的人生,并没有得到太优质的教育成果。而当拥有孩子以后,又按部就班地让孩子再一次进入这个教育系统。
所以,现在遇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“遗传累积的问题”——在一个环境中成长的一代,出现了某些特性。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,产生的后代,这些特性将会更加突出。
很不幸,这个特征是带来人生不幸福,学习力下降,思维贫乏的根源。
大部分人把学校作为一个神圣权威的机构,不敢去质疑和反对。但蓝蓝爸爸出生在教师家庭,从小就在学校里长大,学校就是他的家。
这种人为的神圣权威光环褪色之后,更能够发现一个机构,整个教育系统运行的本质,以及其中的优缺点。
所以,早在蓝蓝出生之前,我们就已经做好了在家上学的打算。
二、在家上学主要遇到的难题?
蓝蓝在4岁的时候上了一个学期的幼儿园,就没有再上了。我们也曾想看她对学校的适应情况,不要太过主观武断。
那其实上,她的感情丰富,思维活跃,在幼儿园的群体学习和生活行动上,反而是受约束的。老师的目的是维护课堂纪律,而纪律是群体需要,并非个体需要。学校管理的大部分行为,都是与个人成长关系不大的无效行为,消耗性的行为。
选择在家上学以后,我们也没有放弃她在其他群体环境中的学习,报了一些培训班。6~8人的小班制才是更能让老师和学生互动的模式,蓝蓝在这种环境中比较适应。
这是一个人均资源的问题,同一个老师,面对50个学生和面对5个学生,他能分配给每个学生的时间精力以及教学重点,肯定是巨大差异的。
在家上学的时候,主要由妈妈在教导写字、学英语、读绘本、听故事,各种知识的初级课程,都能找到并且学习。
我们遇到的主要难题是蓝蓝比较容易发脾气,每天各种小事,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小摩擦,都会成为导火线。她的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闹情绪。
在她很小的时候,我们陪他读绘本,就发现她的感情特别的丰富,容易感动流泪。而且她的表达能力比较好,可以滔滔不绝,口若悬河地讲个不停。
这两个都是优点,同时也是闹脾气原因。随着她逐渐成长,发脾气的情况已经有大大的进步改善。而两个优点继续保留。
我们常想,如果是在学校里为了遵守纪律而压抑情感和表达,那么不出几年,就会被磨灭成一个木讷呆板的橡皮人。
三、在家上学经历的收获
每一个孩子的出生都是父母的重生,是一面时光倒流的镜子,可以回望父母自己的成长经历,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。
在家上学,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,既观察孩子的成长,也反思自己的观念是否正确,这是一个双方共同成长的过程。
孩子的成长是有顺序的,而父母的成长则是反思和重新修改的过程。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都有很大的收获,对自己,对他人,对世界,有更多的角度去理解。
不过也有一些遗憾,就是目前处于“妈妈耐心已用完,需要爸爸顶着上”的阶段。
我们一直在培养蓝蓝独立学习、自律自驱的能力,这是逐步走向成熟所必备的能力。这个过程中的抓紧和放松,确实非常考验人。
由于蓝蓝爸爸的工作较为繁忙,妈妈承担了大部分的教学和陪伴的任务,所以比较辛苦劳累。并且作为全职妈妈,放弃了很多工作的机会,这是比较大的牺牲。
四、让生命自由成长
自由,是极其罕见的。因为约束,已经让被约束的人感觉不到自己受约束。
中国的教育制度,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塑造一个遵守纪律的人,而不是塑造一个有灵魂的人。并且教育作为一个产业,包含着太多的商业模式在其中,会消耗掉家庭的极大资源和两代人的心血时间。
即使学习到了大学毕业,就业和学历的关联度并不高。而在社会中,赚钱的多少和学历的关联也不高。当然,按照线性思维,学习越多的知识,学历越高,更有机会去接触更上层的社会和更专业的环境。
但这个概率并不大,还充满了幸存者效应。
那么在开启孩子人生的时候,我们就要考虑一个大概率能够成功跟幸福的方向,而不是被各种社会定义的成功概念裹挟。
在感受内心情感的时候,其实和外界并无太大关系,从这里才能看到真正的生命。从这里出发,才是孩子一生发展的原动力。
我们在保护着孩子的情感和人格,也在培养她面对社会的生存发展能力。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坎坷的经历,但我们逐步看到了渐渐明亮的曙光。
父母都会担心孩子如何面对未来的世界,但其实连父母自己都不知道怎么面对未来的世界。不如回归内心,塑造好一个完整的人格,让其既有积极向上的动力,也有坚韧抗挫折的能力。
未来其实是由所有人共同去谱写的,现在就是在创造未来。
